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3的文章

一些鋪沙前可以思考的事

  最近剛好在幫新缸鋪沙有感而發寫了這篇。稍微提一些好像比較少聽到的看法,若之後有想鋪沙的玩家可以參考看看,有什麼其他想法也都可以提出來討論。 一 、鋪沙真的比較美觀? 鋪沙比裸缸漂亮這件事幾乎已經變成既定事實了。不過我不認為沙子美觀的優勢在每一個缸子都能體現出來,以下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1. 軟體很多的缸子 我看過一堆缸子一開始都說著是為了美觀才鋪沙,結果養到後來沙上根本全堆滿軟體完全看不出有沒有沙子,那說好的美觀又哪去了呢?   2. 石頭很多的缸子 準確來說應該是造景比例很大的缸子。這類缸子中由於視覺幾乎都被造景的部分吸走了,所以沙子的效果多半沒有想像中明顯。   3. 很高的缸子 這同樣是視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而且這類缸子往往又會有很高的造景所以沙子的效果只會更被稀釋。   4. 很藍的缸子 這也許有一部分是我身為一個仍舊無法接受現在那些七彩霓虹缸的白光老人的刻板印象,但我真的覺得那些藍到爆的缸子別說沙子了,除了軟體以外的所有東西根本都一片藍啊。另外還有一點是現在那些混光不均的LED所造成的disco ball effect也是在沙上最明顯,不過好像比較少人還像我這麼在乎就是了。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沙子看起來最正的時候應該是在島礁式造景、軟體別丟沙上、然後燈白一點混光均勻的淺缸,當然若你真的覺得鋪沙不管在哪方面都比裸缸好看就別管我的看法吧。     二 、鋪沙穩定水質? 第一個很常被提到的是pH。珊瑚沙確實在一開始有一些緩衝的效果(注意是緩衝不是提高),但基本上會在幾個月到一年內因為生物膜及鎂離子的影響而失效,甚至反而有可能因為裡頭的大量微生物不斷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及各種生物作用產生的酸化而對pH有負面的影響。 另外一項則是培菌及厚沙的厭氧脫氮效果。理論上是會有幫助啦,但說真的我也沒在裸缸遇到什麼營養鹽問題,缺乏培菌面積更是無感,而且現在不是一堆人都用了那些號稱有神效的蛋糕濾材? 還需要來擔心表面積? 當然我自己鋪沙時是沒遇到什麼問題,只是反過來用裸缸也是沒問題,所以我覺得穩定水質似乎有點難作為優勢成立,頂多對新缸或短時間的大量汙染可能有點幫助吧。     三 、沙子又貴又重 這其實才是促成我寫這篇文章的主因。講真的這幾年沙子也不便宜啊! 一個中大...

關於硝化菌的一些迷思與誤解

  稍微整理了一些這幾年比較常聽到的錯誤觀念與迷思,希望能對新手有點幫助。 可以先參考一下我之前這篇:  氮循環中的微生物作用簡介  了解一些基本知識,或是想了解更多硝化作用細節可以去看看翠湖網站上柯清水老師的文章。   一 、水濁是因為硝化系統未建立? 硝化系統負責的是氨及亞硝酸鹽的氧化,而水濁則是因為微粒、粉塵或懸浮微生物等影響透光的因素造成,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你水濁還加硝化菌產品不會有任何幫助而且若裡頭是異營菌或有機碳源反而還會更糟。 那你說為什麼有人在洗濾材後水就濁掉了? 那只是因為你移除了濾材中大量的異營菌使水體中的有機物供過於求而造成他們短時間內大量繁殖,而當有機物開始不夠時細菌們就會減緩分裂並互相沾黏形成細菌膠羽沉澱到固體表面,水也就回復清澈了,不然一般硝化菌根本不可能長那麼快以致引起水濁,頂多就是在加入市售產品或舊濾材時短暫懸浮而已。詳細可參考赤子大這篇:  養殖系統設置淺談 。   二 、市售菌種產品不等於硝化菌 硝化菌的作用很單純,就是將氨氧化成亞硝酸鹽再氧化成硝酸鹽。雖然也是有異營硝化菌存在,但那些什麼分解有機物、對抗病原、抑制菌藻之類的能力還是和他們的硝化作用沒有任何關係,若市售產品要被稱作硝化菌,至少還是得能行硝化作用,其他的頂多只能被叫益生菌(雖然益生菌也有其定義)。 我覺得這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台灣水族業者的問題。我不知道是他們怕消費者不懂還是根本自己也不懂,但這幾年已經快要搞到加水族缸的菌全都被叫硝化菌這種程度了,甚至還有一些產品原廠說明跟連nitrifying的n字都沒提到還是硬被翻成了硝化菌。 硝化菌是有明確定義的一群微生物,就算你定義拉的再廣還是得符合能行硝化作用這個標準。若產品中的菌沒有任何行硝化作用的能力還被標作硝化菌那講白了就是詐欺! 當然,你也許會覺得有效就好了幹嘛要求這麼多? 我確實是對名詞比較吹毛求疵,但你見過哪家水果攤寫著香蕉賣你芭樂的嗎? 如果沒有的話我認為對水族業者做這樣的要求應該很合理,若是為求方便或覺得消費者也不懂就亂標只能說真的很不負責任!   三 、市售硝化菌有用嗎? 有用的當然有,但加心酸的恐怕更多。我相信多數廠商應該也不是真的想騙人,但正統的自營硝化菌根本很難保存,既無法形成耐旱芽孢冷凍乾燥存活率又低到爆,而液態產品又容易因...

氮循環中的微生物作用簡介

  現代水族飼養技術往往和氮循環脫不了關係,而整個循環的推動又會牽扯到許多看不到的微生物作用 。 這篇文章中我會稍微整理一些在飼養時比較常被提到的作用,重點也會比較放在與水族有關的部分而不會做太全面的介紹,希望能對讀者有點幫助。   一 、固氮作用(Nitrogen-fixation) 固氮作用是將氮氣以氨等含氮化合物的型式固定的過程。 固氮作用對於整個氮循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其扮演了將難以被生物利用的氮氣帶入生物圈的樞紐,不過在水族飼養中反倒較少被討論。固氮作用是耗能的過程,因此通常也不用擔心缸子裡發生過度固氮產生氨,因為若水體的含氮養分足夠微生物也沒有理由再多去消耗能量固氮。 目前已知的固氮生物(Diazotroph)全都是原核生物,如細菌及古菌,而水生環境中的固氮作用則主要是由藍綠菌進行。雖然藍綠菌在缸子裡多半不是什麼受歡迎的生物,也有理論認為海水缸中的紅泥藻之所以好發於低N高P的環境就是因為其固氮能力能彌補水體中缺乏的氮,不過這些不被我們歡迎的傢伙倒也不是缸子裡唯一的固氮生物。珊瑚的共生微生物中其實有不少是具備固氮能力的細菌與古菌,而這對於生活在貧瘠水域中的珊瑚或許也是重要的養分來源,不過更詳細的機制與在人工環境下的情況則還有待研究。   二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氨化作用是蛋白質或胺基酸等含氮有機物被分解代謝後產生氨的過程。 幾乎所有生物在代謝胺基酸或蛋白質時都會產生氨,不過氨對於生物體多半具有毒性,因此得想辦法將其排除。像我們哺乳類多是在肝臟將氨轉化為毒性較低的尿素再隨泌尿系統排出,或是像魚等水生生物則通常是直接利用擴散作用以鰓或其他器官排出氨,而多數異營微生物也與水生生物一樣是直接用擴散作用將代謝產生的氨排出。 氨化作用也是缸子裡的殘餌、大便、或死亡生物的屍體會造成水體汙染的主因,因為這些東西多半含有不少含氮有機物,所以隨著被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分解便會產生氨。 二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硝化作用是氨被氧化成亞硝酸鹽,並再被氧化成硝酸鹽的過程。 簡化反應式如下: NH 3  + O 2 → NO 2 -  + 3 H +  + 2 e - NO 2 -  +  H 2 O  → NO 3 -  + 2 H ...